close
數位世界講求效能、運算速度,不論是什麼樣的產品,總是速度越快、功能越強大越好。因此我們常常可以在各個電腦硬體網站看到某某產品測試報告、效能評測這樣的標題。在電腦的世界裡效能是可以透過軟體計算後得到,例如CPU、顯示卡運算速度,硬碟資料讀取能力等等。但是數位攝影的世界卻不是如此,因為其中存在了對於美的個人主觀意見。

在各大論壇,常常可以看到「XX鏡頭發色濃郁」、「OO鏡銳利度更勝L鏡」這樣的標題,一旦出現這樣的論點,往往就會引起多方的討論(筆戰),這時一堆貼圖魔人就會放出自己拍的「毒照」,作為有利於己方的證明,到後來好像變成攝影技術大會。若用這樣的方式去評斷一顆鏡頭的好壞,對於鏡頭本身來說未免也太不公平,畢竟同樣的鏡頭,在不同的機身、設定、外在環境下,呈現出來的就會大相逕庭。因此國際上就出現了一個共通的測試平台,
ISO12233 解像力測試和色階卡測試。





這張圖表在各大數位攝影網站都會看到,它是ISO國際標準組織制訂的數位解像力測試標準,用來評斷各個畫面的中的解像能力。



這個彩色方塊是俗稱的色卡,每台相機、鏡頭拍攝相同的色卡,經過軟體分析之後可以得到畫面對於顏色的偏向為何(暖、冷等)。有了這兩項工具,就可以科學化的測驗鏡頭的能耐!!

一般我們對於鏡頭或相機表現的要求,不外乎變形抑制能力、顏色(調性)、解像力(銳利度)和雜訊抑制(機身)這四項,IMATEST 這個軟體是美國開發用來計算ISO測試圖表和顏色差異的利器,目前大多數網站上看到的測試報告都是用這套軟體比較多。接下來只介紹常見的幾個分析圖怎麼看,若是需要瞭解完整的測試原理,請參照延伸閱讀兩大台灣攝影網站的大作。

接下來就用PhotoZone.de網站的鏡頭測試圖來介紹如何看懂圖表數據所代表的意義。PhotoZone網站是專業的攝影鏡頭測試站,提供了各家鏡頭的測試報告,而使用的軟體是前面介紹過的Imatest。該網站依據鏡頭幾項數據分別介紹如下,我引用的資料是Nikon的20mm F2.8D。

一、形變 Distortion
基本上我們用這樣的方塊圖來檢視鏡頭對於中央、邊緣變形抑制的能力,當我們在看圖時,可以從兩個地方下手。首先在中間的方塊部分會有一條藍、紅線與黑色的線,藍、紅線代表實際水平與垂直的位置,而黑色線則是相機所擷取到的畫面資料。可以發現在中央部分的變形情況良好,越向周圍移動則出現些許的形變。另外一個地方是圖片周圍灰色的部分,可以用來檢視畫面外框的變形情況。由20mm的測試圖表看來,的確有廣角鏡獨特的形變效果。
以上是用肉眼判斷的方法,而在軟體的部分也會計算出一個形變的數值。在測試圖的下方有一個 2.29%的數值,代表著該鏡頭的變形程度。
我們將這個數字與Sigma AF 10-20mm f/4-5.6做比較,同樣在20mm端下,S 10-20mm的形變程度為 0.631%,明顯的較Nikon20mm來的好。用這兩個方法就可以簡單的瞭解鏡頭對變形抑制的能力。



二、鏡頭解像力 MTF
這個部分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最關心的項目,因為他關係到鏡頭拍攝出來的銳利度,也就是鏡頭對於真實影像的還原能力最重要的指標。LW/PH ( Line widths per picture height )是評量解像力的單位,而MTF指標則是綜合評量,只要數值高過於100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畫質。他的意義是,若你知道LW/PH為2000分,而想要輸出海報的高度為50吋,則可以得到MTF為40,這樣的數值因為低於100,因此輸出後的畫質會有明顯的大顆粒,降低了品質。若要得到優良的影像,則應該修正為20吋的海報,方能得到最佳畫質。

MTF50(Line Widths / inch on the print)(單位長度下解像力的表現)=MTF50(LW/PH)(解像力線數)Print height in inches(輸出物的總高度)

下圖是Nikon 35mm的測試圖,可以看到圖表上商有一排數字,寫著在各個光圈下的鏡頭解像力測試值。Center與Border則分別代表中央與邊緣的解像力。由圖表可以發現光圈縮到F/8時最銳利,而全開光圈的情況下(F/2)解像力較差,中央與邊緣畫質都比其他光圈來的鬆散。這邊的資料除了用來比較不同顆鏡頭的銳利度之外,也可以作為自己在拍攝時,該選擇那個光圈以得到最佳畫質的參考。


同時軟體也會提供一個分數評量的參考標準,讓讀者可以瞭解分數換算成的效能(極好、非常好、好、普通、差)五個等級。最好的鏡頭應該要能在最大、最小光圈下提供最佳的畫質,因此這樣分數值得注意。

三、色差(Chromatic aberration)色像差(Chromatic aberration),主要成因是當光線通過不同介質時,不同頻率的光波產生不同的折射路徑,至終將光線分解為由紅到紫的彩色光譜;這個現象同樣也存在於攝影鏡頭的光學鏡片之中,因而導致各色光線無法落在同一點而形成暈開的色散。

CA(area)值:0-0.5之間,幾乎是肉眼難以辨別,可以是極佳的影像表現(例如:測試圖中央);CA介於0.5-1.0之間,長期受過影像訓練的人員可以勉強辨識色像差的存在;CA值介於1.0-1.5 之間,一般人肉眼即可辨識,屬於較中等的鏡頭表現;而 CA值超過 1.5 以上者,鏡頭表現就相當糟糕了。由數值來看,35mm的色散情況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。以上三個數值是可簡單評量一顆鏡頭效能的方法,以後在看專業網站時,就可以簡單明瞭其中的意義囉~

延伸閱讀
DCView 如何看懂測試圖表#1http://www.dcview.com.tw/article/newreadarticle.asp?id=3271
DCview 如何看懂測試圖表#2 http://www.dcview.com.tw/article/newreadarticle.asp?id=3315
數位影像坊 數位相機測試概要 http://www.digital.idv.tw/DIGITAL/Classroom/MROH-CLASS/oh70/index-70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modog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